校园生活

学党史 践行动 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来源:党委宣传部通讯员:方彦蘅摄影:董瑞文等编辑:新闻中心浏览:时间:2021-06-09

字号:【

【南林新闻中心讯】为传承红色基因,持续厚植生态环保理念,努力让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心中,今年“6·5世界环境日”期间,我校师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送进学校、公园、社区等,引导校内师生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作中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科普讲座:“乡土的才是最适宜的”

温杯、醒茶,看椴树花或叶在沸水中翻滚、舒展,随之茶水温润碧透。小呷一口,微苦,含之细品,又略带些柔甜;咽之,再回味,满口香醇……6月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南京市乡土树种科普推广活动在夫子庙大成殿举办。活动由南京林业大学椴树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和南京夫子庙旅游商务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特邀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带头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沈永宝教授团队为与会嘉宾和市民作乡土树种专题科普。

“一粒种子,只有在合适的土壤里它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是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讲座中,沈永宝用大量翔实的数据、案例为在场观众讲解了外来树种的危害,推广种植优质乡土树种的重要性。“像南京椴就是以我们南京地名来命名的乡土树种,如今野生南京椴的数量不超过2000株,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珍稀树种。”

近年来,我校科研团队针对乡土树种开发相对滞后的现状,在种质资源调查基础上,筛选出红楠、紫楠、冬青、南京椴、乌桕、丝棉木、秤锤树、麻栎、小叶栎、小叶青冈等一批优质乡土树种,在技术层面开展繁殖和培育技术的研究。曾经南京椴的种子休眠要达到两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如今仅需要50-60天,种子即可萌发。”

不仅如此,团队还积极开展针对乡土树种的经济价值及其相关微生物的研究、开发与利用。目前以精选的南京椴嫩叶、花朵为原料,采用独特工艺精制而成的茶,口感清香,凝神醒脑,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活动现场,来自我校茶艺社的同学们将新鲜冲泡的椴叶茶、椴花茶分享给市民,“作为南京人,还是第一次喝到以南京命名的茶”,市民张女士带着孩子听讲座、品香茗,“感觉受益匪浅,对孩子也是一堂最直观的‘自然生态课’。”

绿色设计:这些“脑洞”大开的环保设计,颠覆你的想象

百公里仅需 28 毫升油耗的节能车,1 秒完成自分类的智能垃圾桶,还有可“上天”喷洒农药的Hawk Due 空中机器人,100%实现机采籽棉无杂质的智能籽棉残留地膜检测与分拣系统……6 月 4 日,我校第四届生态文化节——“绿色科技 创领未来”大学生绿色科技创新作品展在玄武湖情侣园举行。十余项由我校学子自主设计完成的绿色科技创新成果吸引不少市民驻足围观。

目前,城市垃圾分类问题依然棘手,不仅垃圾数量多且种类杂,人工耗费还很巨大。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大三学生赵梓杰和小伙伴们关注到了这个现实问题,决定要制作一款会自己分类的智能垃圾桶。“前期的图像搜集其实是最繁琐的”,为了试验厨余垃圾的分类,赵梓杰他们从学校食堂拿回来了许多果蔬、食物残渣,“仅是香蕉皮的不同形态我们就拍了100多张。”同学们将拍摄好的图像预设到系统中,摄像头识别成功后,经过机械运动,就能轻松将垃圾分门别类地投放到不同的储存箱中。

展位的一角,生物与环境学院师生团队带来的绿色高效废水处理实验同样惹人注意。团队成员、生物院研二学生张锐介绍道,传统的废水处理一般采用化学絮凝剂,它虽然能够实现固液分离,但是产生的固体在环境中不容易被降解,残留较大,对环境易会造成二次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环院师生团队研究出了绿色环保的微生物絮凝剂。所谓的微生物絮凝剂,就是细菌生长过程中向体外分泌的生物高分子有机物,主要成分为多糖和蛋白质,在自然环境下可以自行降解,不会有残留,也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用我们微生物絮凝剂沉淀下来的大颗粒杂质,直接可以进行固体废弃物处理,能降低废水的处理成本。”张锐自信地表示,如果用他们的絮凝剂处理畜禽粪污的话,凝结的固体可以直接作为固体有机肥直接使用。

为了帮助在校学生能够建立科学环保的知识体系,近年来,学校积极打造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紧密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外感知互为补充的绿色创新工作体系,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在绿色教育、节能减排、绿色校园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诗词:让绿色情怀根植师生心底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伴随着最后一轮“飞花令”的对决,来自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两名大一同学杨刘佳、李宁宁摘取了本届“传百年党史,护生态文明”主题生态诗词大会的桂冠。

作为我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品牌活动,“生态诗词大会”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率先发起。为了践行将“绿色教育”理念渗入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起,“生态诗词大会”从院级内部的“battle”升格为校级遴选,由党委宣传部和人文院共同主办。今年在活动主题上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以“诗词”为载体,凸出“红绿结合”,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激发青年学生爱党爱国情怀。

活动前期,全校共有40余组竞技队和10余组表演队报名参赛。经过初选,6支竞技队和3支表演队脱颖而出,入围决赛。决赛分为三个环节,采用解字、点字成诗、飞花令等赛制。选手两人为一组,在你来我往的抢答中展现扎实的文学功底,在肆意酣畅的点字成诗中弘扬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

“平时我们专业就开设了《古典诗词欣赏》《红楼梦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设计》等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通识课程。”杨刘佳表示,“这次为了备赛,我在图书馆借阅了上百本的书籍,一有时间就翻阅或背诵,每一句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读诗的同时也是读史。”

现场除了精彩的诗词对决外,还有同学们围绕诗词创作的舞台剧《南湖游船》,诗朗诵《党旗颂》《毛泽东同志七律二首》等节目。其中,舞台剧《南湖游船》讲述了100年前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怀着一颗滚烫炽热的初心,冒着前途未知的危险,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南湖,顺利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故事。“我扮演的革命烈士邓恩铭参加一大的时候也就是20岁,和我现在一样大。”人文院学生刘畅说。“千千万万的青年共产党员为了理想信念,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凝聚成了我们的党史。党的一百年,是一部青春热血史,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通过活动,把“红色”党史融入“绿色”生态,帮助同学们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初心,让家国情怀在不同的时空交错中熠熠生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