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我校举办“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感受生态万象的广阔与美好

来源:通讯员:方彦蘅、赵雪瑞、孔璋倩摄影:张健编辑:方彦蘅浏览:时间:2022-09-25

字号:【

【南林新闻中心讯】闻一缕桂香、观林苑百灵,将采集到的花果叶制作成标本,再与竹类专家共品竹韵悠扬……今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党委宣传部、科技处、博物馆共同主办了系列主题活动,帮助青年学子感受生态万象的广阔与美好,激发他们以高度自觉性和时代责任感为美丽中国作出最大贡献。

品竹赏桂:“南林名片期待在你们的手中继续发扬光大”

竹研究是我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领域之一。9月19日下午,87岁高龄的竹类专家周芳纯教授亲临讲坛,为在校师生主讲了一堂“中国与世界竹文化欣赏”公开课。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竹子栽培历史最悠久,同时也是竹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国家……”课堂上,周芳纯教授分享了自己与竹结缘的人生经历。他热爱竹、研究竹,更以竹的精神鼓励着自己,不仅在竹生态、竹文化研究教育等领域成就斐然,更坚持“服务社会乃做研究之根本”,始终带着真感情去做真学问。

在他的带领下,我校竹类研究团队长期坚持科学研究服务于林业生产的理念,在我国竹子主产区开展竹林丰产培育技术的培训、示范与推广,为竹产区培养了大批竹林培育的技术骨干,被中国林业产业协会评选为“全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先进单位”。尤其是近年来,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科研人员坚守竹林培育生产第一线,为贵州省赤水市、正安县、桐梓县等国家级贫困县竹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讲座的最后,周芳纯教授勉励青年学子们要继续做好竹研究,弘扬竹文化,尤其是致力于让竹科技普惠于广大的山区群众,在青山绿水间写就科技富农大文章。

眼下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行走在南林校园里,微风拂过,常常能感受到一阵沁人心脾的幽香。“桂花是我们南林的一张‘名片’,国际木犀属(桂花属)植物栽培品种登录权威就‘落户’在南林。”9月16日下午,生物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段一凡教授与同学们细嗅桂花香,畅聊桂花大产业。

“中国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但是却有许多本土的植物登录权都被他国抢注,比如月季的登录权在美国,兰花的在英国。而桂花作为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它的国际登录权是被我们南林的科学家争取了下来……”讲座伊始,段一凡教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我校向其柏教授团队历经20年凭借出色的研究成果,被授予国际木犀属品种登录权威的艰难历程。在向其柏教授的带领下,目前我国的专家已经基本摸清了我国木犀属植物的资源现状,并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分类鉴定的基础上,按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的要求对我国的桂花品种进行了确认。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辨识桂花品种,段一凡教授索性将课堂搬到了校园里,带领同学们在校园中闻香识桂。“看,这就是一丛来自四川成都造型像花瓶的丹桂”,同学们学着辨析不同品种的叶片脉络和叶边锯齿,感叹桂花种类之丰富、形态之多样。

“现在桂花味的奶茶也很多见了”,段一凡教授笑言,如今苗木种植、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生态文化旅游等桂花全产业链越做越大。段一凡教授鼓励同学们继续“精雕细琢”这朵桂花,加快桂花全株精深加工,做大做强桂花产业的同时,以文化为纽带,讲好桂花故事,让中国桂花香飘海内外。

观鸟拓片:“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是一门大学必修课”

9月18日上午,校园里绿树成荫,树林里的鸟儿百啭千声。“同学们,你们知道江苏‘常驻’的鸟类有多少种吗?”我校生物与环境学院动物系主任、副教授张永正带领着一群观鸟爱好者们赴一场与鸟儿的“约会”。

以生物与环境学院院楼为起点,沿着水杉路、创新路、朝阳路一直向东走,再经过图书馆与新操场,最后来到后山,张永老师一边带领同学们寻找鸟类的身影,一边科普相关知识。“我们学校生态很好,有很多鸟,它们和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森林大学。”

我校新庄校区素有“森林公园式校园”的美誉。校园占地1257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各种色叶树种相结合,增加植物景观色彩;季相树种搭配种植,保证校园内四季有景。这一切使得校园既是园林造景的示范地,也是师生们的教学课堂和科研基地。张永向同学们介绍道,目前江苏记录在册的鸟类已超450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近1/3。“就近五年来讲,省内观察到的鸟类种数增加超过10种。”张永分析,鸟类数量的增加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重视绿化建设和环境保护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观鸟也是观生态,鸟儿是学校生态的缩影。”张永鼓励同学们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要在课余生活中多多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是一门大学必修课。”

“这就是老院长郑万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采集到的完整的水杉模式标本,大家可以看到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是这份标本还能完好地展示植物花、果、叶的三维外观,利于我们今人去观察和研究,这就是标本的意义。”9月18日下午,40余位报名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在生物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李蒙的带领下,体验了一把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的乐趣。

“植物标本通常是经过仔细的压制和干燥后,尽可能地保留除了颜色外的其他所有特征,所以这也是一件十分费时费力的工作。”在李蒙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将事先采集好的标本进行修整,确保花、果、叶完整;之后使用报纸和瓦楞纸分隔标本,再用夹板固定;再将标本放在台纸上,在台纸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别贴上采集标签和鉴定标签,包含了采集日期、采集号、采集者、采集地、生境、野外鉴定、鉴定人等信息。至此,一份简易的蜡叶标本就制作完成了。

据悉,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并提前在“南林博物馆档案馆”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抢票预约,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我们希望借科普日这个契机,结合120周年校庆的时间节点,向同学们进一步宣传学校重大科研成果,从校史中增强爱校荣校的情怀。”博物馆(筹)、档案馆馆长黄红表示,“同时也帮助他们感受自然万物、体味‘博物之美’,引导广大青年以青春之我点亮美丽中国,用实际行动为绿色发展做好‘代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