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林要闻

“南林文化名片”揭晓 “梁希文化”“水杉文化”“森林公园式校园”入选

来源:新闻中心通讯员:孙芹菊摄影:编辑:孙芹菊浏览:时间:2015-01-07

字号:【

  【南林新闻中心讯】为响应教育部“关于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的号召,深入发掘和整理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唤起师生对学校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同,《南京林业大学报》、南林新闻网联合于2014年3月份启动了“南林文化名片”提名推选活动。征集启事发布后,广大师生积极参与。2014年6月,初步提出老图书馆等13个备选方案,并在《南京林业大学报》和校园网、官方微博和微信上发布,鼓励师生投票。根据广大师生投票结果和专家评审意见,在备选方案的基础上,评选出“梁希文化”“水杉文化”“森林公园式校园”等3张南林文化名片和老图书馆、学校正大门等2个标志性建筑。

  【梁希文化】梁希是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学科乃至林业工程学科的创始人,南林重要的历史奠基人,著名林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林学和林业的杰出开拓者,新中国首任林垦部长。

  先生早年从武备救国转向科学救国并选读林科,从此,毕生致力于祖国的林业教育、林业科学发展和林业建设事业。梁希身上体现出崇高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被誉为林业界的一代师表、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梁希在南林前身的中央大学森林系执教期间,创立森林学部开启了中国林科研究生教育。他在为中央大学森林系系刊《林钟》撰写的复刊词中,提出的“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名言,激励着代代南林人奋力开拓、锐意进取。

  校园内竖立的梁希铜像,并以此为中心建成的梁希广场,成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以“梁希杯”命名的“感动南林人物”评选活动,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特色模式;取材于梁希名言的校歌“为了碧水青山”,成为学校传播梁希精神的有声载体;“梁希班”的建立成为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改革试验基地。

  【水杉文化】水杉,珍稀乔木,有“活化石”之称,经我校老校长、著名植物学家郑万钧等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现,并由郑万钧和胡先骕联合命名。水杉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植物学上最重大的发现。在郑万钧先生等积极推广下,水杉已在世界各地广为种植。

    水杉作为孑遗植物,是生命力的标志;其树干挺直、树形优美,更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象征;水杉发现的集体努力过程,则是“严谨求真、团结协作”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

    水杉积极的象征意义和水杉发现过程的科学精神,为南林人所崇敬。水杉作为精神文化符号,已广泛用于水杉剧社、水杉英才学校、水杉学术讲堂等学生社团和各类文化活动的命名中。

  【森林公园式校园】南林校园占地近1300亩,现有林地面积约750亩,森林覆盖率及绿地占有率在60%以上。校园内拥有标本植物千余种,荟萃了如珙桐、水杉、银杉、楠木等一批珍稀名木。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古朴典雅的图书馆掩映其中。“人类与环境”的主题雕塑,凸显出学校生态理念与办学特色;蜿蜒的紫湖溪穿园而过;绚烂的樱花成为古都金陵的一道盛景;绿色校园、花香四溢、百鸟争鸣。

  南林校园的前身是原金陵大学武庄农场所在地,学校1955年从中央大学二部的丁家桥校区搬迁至此。校园初期建设构想由以郑万钧为主任的学校基建委员会提出,目标是建成“森林公园式校园”。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为南林校园进行总体规划和工程设计,郑万钧、陈植等著名林学家和园艺学家负责校园绿化设计。经过60余年的建设发展,一座郁郁苍苍、绿荫如盖的森林公园式校园已然呈现在世人面前。

  百年南林,绿色的摇篮,科学的殿堂,绿满天涯的种子从这里撒向四面八方。


【南林标志性建筑】

老图书馆

学校正大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