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化工院研究团队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上发表研究成果

来源:化工院通讯员:徐桂红摄影: 编辑:尹申申审核:袭开国、姚建峰、徐勇浏览:时间:2025-02-17

字号:【

【南林新闻中心讯】近日,我校化学工程学院中比先进生物医用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黄超伯/熊燃华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译名《配位化学评论》,影响因子20.3)发表了题为“Hemoglobin based oxygen carri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iomedicine”的综述文章(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cr.2025.216508)。第一作者为我校化学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刘罗明,共同第一作者为我校化学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侯坤,熊燃华教授、黄超伯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南京林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该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江苏省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近年来,氧气供应不足、血型不匹配以及感染风险等问题,常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重点关注基于无膜血红蛋白的氧载体以代替传统输血,此类氧载体稳定性更好、携氧能力更强和血液循环时间更长。本研究介绍了血红蛋白基氧载体的组成,并根据其修饰将其分为无膜系统和膜封装系统。这些修饰能防止细胞外的四聚体血红蛋白解离成二聚体。为了增强一个或多个血红蛋白分子的结构稳定性,无膜系统主要使用化学表面修饰(交联,聚合,共轭等)或基因重组修饰。膜封装系统涉及使用聚合物、脂质体、金属有机框架,多糖和水凝胶等材料来封装和修饰血红蛋白。这种类型的氧载体不仅保留了无膜血红蛋白基氧载体的优点,还能提供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更长的循环时间。

本研究还分析了两种不同氧载体各自的优缺点及其作为氧载体在体内体外的适用性;探讨了血红蛋白基氧载体在伤口愈合、癌症治疗和器官保存方面的应用并详细阐述在不同应用场景时的机理。理想的氧载体应具有循环时间长、携氧能力强、无毒、能给局部和全身缺氧组织补充氧的能力。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减少使用血红蛋白基氧载体之后相关的不良反应,提高其稳定性,确定合适的应用和适应症仍然至关重要。除此之外,本研究还总结了血红蛋白基氧载体当前存在的挑战及未来发展前景。


返回顶部